全球品牌网2024年03月19号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讯头条

视讯头条

上榜企业数量连续3年领跑世界500强榜单——中国企业崛起态势明显

2022-08-06 11:13:53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韩叙 朱琳 点击量:646820

近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在内,共有145家中国企业上榜,比上年增加2家,上榜企业数量连续第3年位居各国之首。同时,中国上榜企业营收占上榜企业总营收的比重超过30%。尽管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但中国一流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坚力量。

数量质量稳步提升

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上榜企业数量第一次领跑全球是在2020年。当年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33家,首次超过多年雄踞榜首的美国。2021年,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43家。今年共有145家中国企业上榜,继续稳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单前10名和前100名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在去年榜单上,前10名中只有3家中国企业,今年增至4家,与美国企业数量持平;2021年前100名中有31家中国企业,今年增至35家,多于美国的34家。《财富》特约撰稿人王志乐指出,自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如此迅速地增加在排行榜中的数量,并稳居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上榜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发展质量更是可圈可点。比如,2016年首次上榜的京东,6年间榜位提升了320位至第46位。同期,京东的活跃用户数量从1.5亿增加到5.8亿,活跃企业客户数量超过800万家。再如,今年新上榜的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高新技术,迎来了技术、产品与市场的爆发。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大涨231.6%。

对比上榜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总资产、净资产等主要数据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企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规模、质量全面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取得如此成绩来之不易。中国企业的表现展示了中国发展的成果、抗疫的成绩,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

综合竞争力仍需加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企业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依旧存在差距。

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是体现企业经营水平的3个重要指标。世界500强企业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2%、1.94%和14.8%,均高于145家上榜中国企业的均值。

以平均利润为例。中国145家上榜企业平均年利润约41亿美元,与自身纵向比有明显提升,但横向对比差距不小。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平均年利润为62.0亿美元,比中国上榜企业高出约50%。以部分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看,2022年上榜的美国企业平均年利润为100.5亿美元,德国企业为44亿美元,英国企业为69.6亿美元,法国企业为48.5亿美元,均高于中国企业。

中国上榜企业平均盈利能力不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传统行业占比较高。王志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房地产行业、建筑材料、金属制品等行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行业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直接影响了上榜中国企业的整体表现。其次,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中国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领先,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全球知名品牌榜上,中国品牌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再次,高科技产业仍面临“卡脖子”难题。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为例,中国企业综合指标进步明显,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大企业的突出优势在于其成长性,这是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和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结果。中国上榜企业有后发优势,但是也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培育品牌的挑战,迫切需要更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价值链水平。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各类企业健康发展。这是中国企业能够在世界500强榜单连续3年实现数量领跑,且规模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原因。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有一批能够体现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科技和行业产业发展的世界一流企业做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首先需要眼光向内,做好自己的事。

从创新角度看,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尤其是要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从人才角度看,一方面,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破解“卡脖子”难题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引进、用好、留住人才,通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发展更上层楼。

从资本角度看,要进一步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尤其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比如,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研发的投融资模式,让金融活水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源。

从营商环境角度看,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专家认为,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是中国企业谋求自身发展、支持全球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应主动担负起更大责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经济日报记者 韩 叙 朱 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赵亚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