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品牌网2024年05月07号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聚焦

要闻聚焦

本世纪首个“三重”拉尼娜来了! 今年冬天一定是“冷冬”吗?

2022-11-10 14:43:35来源:央视网 编辑:佚名 点击量:336476

随着天气转凉,这两天拉尼娜、冷冬等词汇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

“三重”拉尼娜意味着什么?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在中国气象局11月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对今冬“拉尼娜”事件进行了解读。

拉尼娜为何连续三年现身?

所谓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8月预测显示,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持续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

当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今年夏季北半球史无前例的高温热浪,主要原因就是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一般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事件,拉尼娜事件则与之相反,指该区域海温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两年甚至三年。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很常见,但连续三个比较少见;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

暖冬还是冷冬?拉尼娜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大范围降水偏少。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将拉尼娜事件与冷冬联系在一起。那么“三重”拉尼娜是否意味着今年冬天的气温会成倍地下降呢?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解释说:“‘三重’拉尼娜并非其一年一年不断叠加,在第三年集中‘发大招’,因此不代表气候影响会加倍,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积效应。”

“我们统计了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其中18次拉尼娜冬季,新的气候态背景下,冬季气温距平低于-1℃的有10次,在0℃到-0.99℃间的有6次。”周兵进一步解释,拉尼娜与我国冬季气温的对应关系比较直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当拉尼娜事件出现的时候,往往对应着冬季偏冷或“冷冬”,甚至“强冷冬”。但随着全球变暖,这种对应关系在减弱,甚至有个别拉尼娜事件年也会出现“暖冬”。

周兵表示:“三重”拉尼娜可能会使我国中东部、东北等地气温偏低的概率增大,而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

今冬我国气温怎么样?不同地区冷暖有别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冷,全国降水总体偏少。

在气象上,一般将1月15号以前称之为“前冬”,1月16号以后到2月份称之为“后冬”。周兵介绍说:“我国冬季冷暖的空间分布不同,像浙江、上海等地,冬季可能会出现‘暖冬’;像东北大部、内蒙古中部到陕西东部,以及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冷的程度比较明显,偏冷1-2℃,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有可能出现‘冷冬’。”

前冬偏暖,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但是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进入后冬偏冷时期,农作物低温冷害可能会更加明显,能源消耗会增加,同时偏冷气温会对群众健康带来一定影响,要随时关注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物。南方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需要防范其对交通出行、电力和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拉尼娜能帮助“暂停”全球变暖?

除了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拉尼娜对全球变暖的进程,是不是也会带来“逆转性”影响呢?

对此,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说:“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连续三年发生拉尼娜事件是不寻常的,其降温影响会暂时减缓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会中止或扭转全球长期变暖趋势。”

具体来看,尽管赤道中部和东部太平洋存在持久的拉尼娜现象,但今年9-11月的气温预测趋势,其他地区的海面温度仍然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在内的陆地地区的气温高于正常水平。

世界气象组织提醒: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管地球是否会进入寒冬时期,还是将继续维持高温,人们都该提前做好准备,重视对地球环境的保护。 (参考来源:《共同关注》、《生活提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赵亚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