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品牌网2024年04月29号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动态

社会动态

12岁男孩性侵同岁脑瘫亲戚免于刑罚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惩戒?

2023-02-16 08:18:58来源:央视网 编辑:阚纯裕 点击量:179513

12岁男孩多次性侵同岁脑瘫女孩的新闻,再一次激起围绕追究未成年人犯罪刑责的讨论。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它屡次随着未成年犯罪事件回到公众视野。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可谓对舆论多年呼吁所作出的正面回应。

然而,具体到这一事件,因为犯罪行为是性侵而非故意杀人、伤人,12岁男孩免于刑事责任,被害人家属选择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刑法》的调整,是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更轻微的犯罪、更低龄的犯罪人如何惩戒,依然是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印波向央视网《新闻+》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有哪些规定?

印波:刑法的第十七条的规定非常明确,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8项罪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十一)又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除此之外,还明确规定了应当对不满18周岁的人从轻或减轻处罚。

未成年人犯罪,父母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印波: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因为未成年人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无法承担民事责任,父母作为监护人是要代为承担的。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于监护人、社会的帮扶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有非常丰富的规定。

我认为,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也不应是“一放了之”,还要以矫治教育来进行衔接,要有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管教、矫治、教育参与其中,这个责任也应该由程序固定下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治理。

为什么要规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青少年有哪些特殊性?

印波:首先这是法律的人道主义的体现。从刑罚角度来说,有违法性,有可责性,不仅要衡量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还要衡量他承担刑罚的能力和责任。

一个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小孩,做了一件错事,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是伤亡,但基于国家对于他心智的判断,没有办法把他当成一个成年的心智发育非常成熟的人,那么也就不能对他施加相关的刑罚。

低于一定年龄的青少年,我们推断他不具备承担刑罚的能力。如果这个时候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追究,则不符合刑法的性质以及刑法的保护目的。

而且我国也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其中的原则就是国家要像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儿童,尽量不把儿童作为刑罚的对象。

无论是从现代国家的人道主义,还是从未成年人保护关爱的基本原则出发,对于未成年人都应当进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犯罪者的宽容是不是对被害人的残忍?

印波:被害人学的兴起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命题,就是人道主义是不是仅仅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人道,被害人的权益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经特定的程序,对于法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

一方面在最近这几年,低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犯下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情节极其恶劣的犯罪案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了人们的声讨。尤其是考虑到某些青少年甚至宣称自己尚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以此推卸责任,有些未成年人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早熟,所以社会各界提出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实际上是符合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

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设置是责任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和福利政策的考量。

人们可能感觉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案件增多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假象,因为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导致少数的案件受到了极大的社会关注,而恶性犯罪的低龄未成年人实际上仍然是极少数。为了极少数人的事情,去下调刑事责任年龄,有人认为不符合逻辑——12周岁和14周岁仅相差两岁,如果做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影响一大批人。今后发现更低年龄的儿童实施严重的暴力犯罪,是不是我们还要继续去下调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简单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就能够实现刑法的保护目的。

英美法系国家有恶意补足年龄之说,指控方要对未成年人的恶意提出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样一个证据规则的设计,实际上就起到了有效平衡保护未成年人和惩罚犯罪的效果。但对我国来说,引入这项制度成本相当之高,可操作性比较低,就像正当防卫一样,证明恶意会引发很多其他问题。

我们国家人多地广,选择从程序上予以把控,加了一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才追究刑事责任,这样的设计就能使前面两种观点得到比较好的平衡,确保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协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赵亚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