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品牌网2024年03月19号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品牌

全球品牌

特斯拉圆柱电池产业化提速 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再添变数

2022-08-10 10:54:57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李春莲 点击量:878073

备受市场关注的动力电池市场再掀波澜。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2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表示,4680圆柱电池每周的产量符合预期,公司有信心在年底前实现大批量生产。

不仅仅是特斯拉,8月8日,亿纬锂能发布定增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称,将募资90亿元发力圆柱电池。此外,松下、LG新能源等企业也在推动圆柱电池的产业化。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动力电池分析师王学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车企和电池厂的跟进,预计2025年4680圆柱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的渗透率将超过20%。这意味着,圆柱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的占比将出现明显提升。

众多企业布局圆柱电池

特斯拉在2020年官宣4680圆柱电池将作为其主要的技术路线后,今年2月份,特斯拉宣布弗里蒙特工厂1月份已生产100万块4680电池,并在2022年第一季度率先用于Model Y车型。

马斯克日前还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特斯拉目前的圆柱电池供应可以满足今年150万辆汽车的生产需求。除了自建电池厂,特斯拉也从供应商处采购电池。

紧跟特斯拉的技术路线,国内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圆柱电池。

根据修订稿,亿纬锂能拟募资90亿元建设的“乘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便是46系列大圆柱电池。亿纬锂能透过修订稿介绍,46系列大圆柱电池是公司原有18系列、21系列圆柱电池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此外,修订稿还宣称,目前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46系列圆柱电池的产业化能力。

对于为何如此大手笔布局圆柱电池,亿纬锂能曾表示,圆柱电池已隐约成为终极电池技术的方向。

事实上,松下、LG新能源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也都在布局4680圆柱电池并快速推进量产。

松下和LG新能源均计划在2023年量产4680电池,松下位于日本和歌山县的工厂正在引进两条产线,LG新能源也开始建设一条试点生产线。

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积极布局,首先刺激了设备和材料需求。

杭可科技近日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中标海外客户项目,盈利能力得以改善。而大客户技术更迭频繁、4680电池等新型锂电池逐步量产,锂电后端设备厂商能否完成技术更迭,以满足各类电池、不同厂商的需求,是公司发展难点。

这也进一步佐证了动力电池企业正不断发力4680圆柱电池。

“4680圆柱电池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方面均有较明显优势。此外,其拥有更大的单体与更高的能量密度,而且单位成本更低。”王学雷向记者表示,高镍、高硅材料更能突出该电池在热性能方面的优势,因此,4680圆柱电池放量有助于推动高镍、高硅电池材料市场的扩张。

光大证券分析师殷中枢表示,随着特斯拉全球销量增长以及4680电池在三元电池车型中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特斯拉搭载4680电池的车型销量将超160万辆,在特斯拉总销量中渗透率近50%,装机量预计达123GWh。

殷中枢认为,在特斯拉和诸多电池厂的引领推动下,4680圆柱电池将在未来五年实现从0到1到N的快速增长,成为中高端乘用车电池的大趋势,从而吸引更多厂商“入场”。

动力电池市场格局恐生变

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再到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动力电池的每一次革新,都旨在进一步降低成本并提高续航。

宁德时代今年6月份推出的麒麟电池,由于其适用三元体系、磷酸铁锂体系,以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其可以对标特斯拉4680圆柱电池以及比亚迪刀片电池。

不过,无论业界如何评说,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孰优孰劣,最终还要市场说了算。

8月9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达56.4万辆,同比增长123.7%,延续了此前增长态势。在此基础上,乘联会认为,需要调高此前对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550万辆的预测至600万辆。

而从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来看,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以70.9GWh的装机量、34.9%的市占率,遥遥领先行业。

那么,大圆柱电池产业化提速,是否会动摇现有动力电池市场格局?

“圆柱电池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是从18650开始进化到2170,再到最近的4680,这个过程也主要是由特斯拉主导的,国内的电池厂家多采用方形电池结构。”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日韩和我国电池厂家对于4680圆柱电池研究的深入,工艺技术攻关能力增强,产能投资规模也将出现放大趋势。虽然对于国内电池厂家来说4680圆柱电池的一些工艺技术还存在难点,但毕竟是行业升级迭代的产品,有实力的电池厂家是想去攻克并取得领先地位的。

殷中枢还表示,4680圆柱电池的创新将推动锂电全产业链的革新,其初衷在于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锂电池多年来的“痛点”,技术创新带来的效能提升和成本降低有望进一步促进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提升。(记者 李春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赵亚宣

分享到: